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各行业均积极参与其中。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也将乘“一带一路”的东风,推动产业发展,推进国际化进程。
多元化发展实力渐增
随着健康观念与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在慢性病、重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医药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中医药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院校,专门用于培训中医人才。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正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与扶持,以及行业集中度和规模的不断提升,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实力逐渐增强。据统计,2014年我国中成药工业产值达6141亿元,约占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3.8%。加上中药饮片的工业产值,中药产品基本占据了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3。同时,中药产业在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参与国际注册及认证的企业逐渐增多;海外融资与并购步伐加快,国外营销网络逐步建立;主流医药市场药品注册步伐加快。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不断刷新,产业国际化水平逐渐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沿线各国将在交通、产业、金融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这也将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了解到,目前,我国中药已出口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由于地缘关系,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多,既是中药出口的传统市场,也是主要市场。此外,由于民众对草药知识和功用的认可,部分欧洲和非洲国家对我国中药亦有一定的认可度,这也为我国中药在亚、欧、非洲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中药国际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统计,2010年~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药贸易额占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2014年,我国中医药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为19.4亿美元,占比达54.0%,涉及2699家出口企业;进口额为6.0亿美元,占比58.1%,涉及871家进口企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与沿线各国可开展的中药贸易合作点较多,发展潜力无限。
中医药国粹作为国家优势要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走出去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8日建议,中医国粹要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更好地在丰富国际医学体系、促进人类文明互鉴中发挥独特作用。
令他高兴的是,中医药在世界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告诉记者,其中,“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开创了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司富春说,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中医药国际化也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举例道,目前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植物药注册标准,但整体而言,主要还是参照西药标准而制定的。“有部分国家意识到中医药蕴藏的巨大财富,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对中医药进行改头换面,然后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引起我们关注。”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具备优势的科技资源、极具潜力的经济资源,是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之一。”司富春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与中医药国际化相配套的知识产权政策,推进中医药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质量标准建设,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程,维护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利益。
中医药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仁心仁术”的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司富春建议,充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医药在密切人文交流、服务外交、促进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推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创新发展,把中医药更好打造成亮丽的“中国名片”。
|